logo
咨询热线: 400一005一6011
起源与传承
推荐产品

起源与传承

侗古佬的起源

  侗族人民钟爱吃酸,自古以来就有“侗不离酸”、“无酸不成席”等说法,芷江人一天是从“酸”开始的,酸辣椒、酸菜、酸萝卜等酸味食物几乎占据了他们的餐桌。“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酪川(‘酪川’,芷江地方方言,即‘打踉跄’之意)”。酸,对于芷江人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

  芷江是一个以侗民族为主的自治县,受山区地理气候因素影响,自古以来侗族人常以耐饿却不易消化的糯米为主食,配之可腌可泡、又酸又辣的酸味食物。在这里,几乎家家有腌菜坛子、酸水罐子。酸萝卜从众多的酸味食物中脱颖而出,被侗族人称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芷江酸萝卜历史悠久,自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起,相关历史资料中就有“酸萝卜”的记载,两千多年过去了,芷江酸萝卜遍布芷江大街小巷,遍布每个家庭。



  提及“芷江酸萝卜”,芷江境内传颂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相传,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沅水流域,沅州(今芷江)村民听说三闾大夫屈原来到了,纷纷端出米酒、好菜款待来自楚国的贵宾。其中有著名的“芷江鸭”和“酸萝卜”。屈原见此情景,老泪纵横、仰天长叹:“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楚民,驱我者贵人,爱我者侗民也”。

  清代,慈禧太后要求御膳房每个厨师做一道菜,用以考核厨师的水平。于是,厨师们人人绞尽脑汁,个个各显神通。考核那天,太后闭目养神,坐在龙凤椅上。一个个厨师手端菜盘,小心翼翼地从太后身前走过。慈禧像菩萨一样,一动不动没有感觉。当张氏第二代厨师张熊皮手举托盘来到太后前面时,一股清香直扑太后灵鼻,沁入心脾,慈禧不由睁开凤眼。只见盘中雪白片状物品摆放整齐,太后挥手示意停下,抬起玉手,品尝起来。清脆可口、酸甜有味,太后连连称赞:“好吃!好吃!”忙问“何物?”答曰:“沅州酸萝卜”。

  慈禧驾崩后,张御厨返回沅州安家,并把制作酸萝卜的技艺传授给了当地老百姓。从此,酸萝卜风靡沅江,出现在大小宴席和家庭餐桌(这就是沅州酸萝卜,即芷江酸萝卜、辰溪酸萝卜的源头)。

  据传,清顺年间,乾隆皇帝南巡,派人寻找沅州酸萝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理念的更新和品味,技能的提升,芷江酸萝卜在不断的发展和升级。它的神秘之处在于有一千只舌尖,就有一千种味道。在众多的芷江酸萝卜之中,“侗古佬酸萝卜”于是脱颖而出。

  “芷江侗古佬酸萝卜”在继承和发扬“芷江酸萝卜”祖传秘方和传统老坛自然发酵制作方法的基础,大胆改革,立意创新,采用添加新鲜柠檬的新工艺,经过不懈的钻研努力,创造了“芷江侗古佬酸萝卜”品牌。

  侗古佬的传承

  “芷江侗古佬酸萝卜”是芷江侗族人民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侗族人民饮食习惯和聪明才智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世世代代相传的结果,一般为家族式、师徒式传承体系,但无文字记载。“芷江侗古佬酸萝卜”传承谱系,系该家庭传承谱系。



  第二代传承人:张继忠,男,1884年出生(光绪十年),芷江县木叶溪乡黄土田村(已故,系张成魁之父)。

  第三代传承人:张成魁,男,1926年8月出生,芷江县竹坪铺乡西家冲村(已故,系张昌成之父);
  冯早英,女,1924年5月出生,芷江县竹坪铺乡沙湾村(已故,系张昌成之母)。

  第四代传承人:张昌成,男,1950年5月出生,芷江县竹坪铺乡沙湾村(已故,系张艳艳之父)。

  第五代传承人:张艳艳,女,1982年10月出生,芷江县竹坪铺乡沙湾村,系芷江侗古佬酸萝卜代表性传承人)。

  第六代传承人:胡平,男,1980年9月出生,芷江县芷江镇七里桥村。

  主要传承人张艳艳,36岁,自小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爷爷张成魁为补贴家用,通过农村赶集和去县城摆摊出售自己秉承的老坛发酵工艺淘的酸萝卜,张艳艳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爷爷、奶奶、父亲的心手相传,融合自己对不同人群的口味喜好,专心扎进了“芷江酸萝卜”这一老坛发酵的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学习之中。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芷江侗古佬酸萝卜”。

  《芷江电视台》、《今日头条》、《芷江人》、《掌上芷江》等多媒体分别对《芷江侗古佬酸萝卜》进行了报道和宣传。为传承和发展老坛发酵这一传统技艺,新自教授学员100多人,学员遍布硝南、贵州、广东等省。2017年张艳艳获评芷江“创业女神”殊荣。
400一005一6011 小程序号 咨询 手机二维码